第九百五十三章 被金钱耽误的天才 (第1/2页)
商人!
而且还是纯种的。
郭淡的最后一句话,也让顾宪成幡然醒悟,他终于明白为什么自己会被郭淡的气势压住。
其原因就是因为郭淡是一个非常有地位得商人,不需要对他有太多的尊重。
事实也是如此。
郭淡之所以答应顾宪成,不因为他仰慕顾宪成,而是因为顾宪成的名声能够令他的一诺学府更上一层楼。
就是这么简单。
这跟其它的买卖没有多大的区别,是一桩各取所需,且双赢的买卖。
而之后商定的契约,也充分说明这一点。
一般来说,顾宪成上哪教书,教什么可都是他说了算,但是在一诺学府这是不可能的,他只是一个院长,课程必须还是遵从郭淡提出的方案。
而一诺学府的特色,就是经济学、医学、农学,等等。
一诺学府也是唯一一家不教四书五经的学院,士学院也不教这个,但是能够入读士学院的学生,已经四书五经背得滚瓜烂熟。
顾宪成只是担任院长。
他的职责更多是管理,以及制定教育模式。
而顾宪成也无意改变一诺学府的课程,他也觉得这些学问是国家需要的,他要的也是管理和教育模式。
双方是一拍即合。
当然,双方都有解雇对方的权力。
顾宪成也不是要来当郭淡的傀儡。
在与顾宪成完成契约之后,郭淡就正式对外宣布,将一诺学府将一分为二,分南北两院,如今的一诺学府就是北院,而之前由于经济危机,导致开封府不少学院关门,郭淡收购一些学院,将那些学员就组成南院,南院由顾宪成担任院长,北院将由李贽担任院长。
不管是怀庆府得艺术学院,还是归德府法学院,开封府的士学院,都将会被一分为二,唯独医学院独立于两院之外的。
因为医学院已经变得非常特殊,牵扯到医药方面的利益,郭淡可不会让其他人染指。
而郭淡将一诺学府一分为二的原因,其实也没有别的,就是为了扩招,万历都将恩科放在一诺学府,要不榨干其中利益,郭淡会觉得自己有负圣恩,顾宪成只是一个非常好的噱头。
果不其然,当不少人得知顾宪成、高攀龙加盟一诺学府之后,顿时就都倒向一诺学府。
之前有不少人只是因为郭淡这个商人,故而不来一诺学府,觉得加入一个商人建设的学院是非常丢人。
如今顾宪成都加入一诺学府,那他们还有什么不好意思的。
当然,这顾宪成也是一个狠角色,他直接就对外宣称,自己非常赞成一诺学府的教育理念,这是自己加入一诺学府主要原因,但同时他又狠狠批判李贽等人,表示不愿意让一诺学府的理念毁在李贽等人的手里。
对此李贽只是轻描淡写的表示,学生的成绩和前途将会说明一切,而不应该由院长的嘴来分出胜负。
这李贽可也不是一个好惹的主,他知道顾宪成乃是真君子,在道德方面,可以说是无懈可击,故此他暗讽顾宪成目前唯一的闪光点也就是那张嘴,但是学院是关乎千百学子得前途,而不是一张嘴就能够说明一切的。
顾宪成马上讽刺北学院乃是世上唯一一间学生的学位比院长还要高的学院。
他是进士出身,而李贽只是举人。
李贽立刻提醒顾宪成,一诺学府的建院理念出自一个童生,在一诺学府身份地位向来什么都不是,学问才是最重要的,顾宪成在破坏一诺学府的建院理念。
这都还未开始,南北两院就已经是势如水火。
这是一种分裂!
但对于郭淡而言,却是坐收渔翁之利。
因为实学与心学本就是两大派系,一直以来都在死磕状态中,他们的竞争,无疑能够凝聚人心,尚心学的学子就进北院,尚实学的就进南院。
可谓是生源广进啊!
苏煦、崔有礼他们刚开始都还在吃瓜,看你们两个狗咬狗,可吃着吃着这味道就变了。
这不对劲呀!
你们两个是在唱双簧吧。
这唱着唱着,怎么就没有我们什么事。
这学生老师都跑那边去了。
以苏煦为首的南京学府马上就竖起“事功学派”的大旗,主张经世致用,义利并举,通商惠工、减轻捐税。
可见苏煦也知道工商崛起,已是大势所趋,他也就选择一个比较功利的学派,其实他个人就是唯利主义,什么有用就干什么。
也学习一诺学府以六部为科,设立课程。
但他非常聪明,他知道玩技术,是玩不过一诺学府,他走得就是管理路线,他提出一个主张,就是工部尚书是不需要去扛沙泥的,而是要懂得如何选择最适应得方案,以及最适用的人才。
这当然是对的,技术和管理,就是两门学问。
而以崔有礼为首的山东学府,赶紧竖起程朱理学的大旗。
这牛鬼神色全部冒头。
其中除李贽之外,其余的学派,都属儒学。
李贽所尚得阳明心学,其实也是属儒学,但他个人的主张,其实要更偏法家,其实儒法已经快沦为一家,而一诺学府的学科又包含大量墨家的思想。
各学派是旗帜分明,这无疑进一步证明郭淡的理论。
诸子百家即将降临。
只不过春秋时代得诸子百家是从礼乐延伸出来的,而这一次将是从儒学开始延伸。
这直接导致捍卫圣人的唯圣派立刻就显得有些力不从心。
唯圣派就因为郭淡的那番演讲诞生的,专门为了驳斥郭淡的理论,故此唯圣派一个重要理论,就是我是对的,你们都是错的。
否则怎么捍卫圣人。
圣人必须是绝对正确的,那么任何与我不同观点得,就都是错的。
可这么一来的话,其他人当然就不答应,根据你们这个理论,那我们就干脆当哑巴算了,而如今我们就是很想说话,很想表达自己的观点。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