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章 抗战前期的傅斯年与胡适 (第1/2页)
1915年初,在袁世凯政府与日本签订卖国的“二十一条”的消息传到美国时,中国留学生们几乎个个义愤填膺,极力主张立即对日开战。
胡适却写了一封致中国留学生的公开信,直言大家是发了“爱国癫”:“在当前的条件下,对日作战,简直是发疯。我们拿什么去作战呢?”
胡适还言辞恳切地劝同学们:“请大家不要冲动,让我们各尽我们应有的责任,我们的责任便是读书求学。”
自然,他的倡议受到中国同学们的激烈批评,说他”木石心肠”。
胡适在自传里提到,他的反战思想源于自幼受到老子“不争”和墨子“非攻”的思想影响。及至他到了美国,又接触到了基督教的不抵抗主义。后来,他到哥伦比亚大学学习哲学,又进一步受到老师杜威的哲学思想熏陶。
在抗战前期,胡适可以说仍然延续着这样的思想。
“九一八”事变后,他曾以个人名义给宋子文等政府高层写了一封信,同时在《独立评论》上发表文章,阐述他的对日主张。
他主张通过外交谈判解决中日危机,以尽量避免爆发全面战争,理由有三点:
第一,中国的经济、军事力量太弱了,对日作战绝无取胜的希望,一旦开战,国家将会被毁灭;
第二,国内不统一,国民党政权立足未稳,难以担当这一场力量悬殊、以弱胜强的战争的主帅之职;
第三,日本还未同美、英、苏等大国闹僵,一旦开战,中国不易取得国际上的支持和援助。
和16年前一样,胡适还是坚持以他的理性来分析中日局势:“我们怎么能打?拿什么去抗日?我们陆军的训练和装备均甚窳劣;既无海军,实际也没空军;也没有足以支持战争的国防工业,我们拿什么去抗日?这是一件悲剧。”
不得不说,胡适对抗战前途的担忧也不无道理。当时中国确实是“弱得不能再弱了”,连一个螺丝钉都要进口,没有像样的工业,却要去面对日本的飞机、坦克、重炮等先进装备,再加上国内军阀林立,常年战乱不断,国民政府无力掌控全局,还有国际上西方列强对日本的放纵,一旦爆发中日全面战争,确实前景堪忧。
出于以上考虑,胡适主张,对日作战时机未到,只有与日本谈判解决冲突,以便为抗战赢得时间,积蓄力量,“只有一个现代化的中国才能解决远东问题”
当双方实力悬殊过大时,是玉石俱焚还是忍辱负重,卧薪尝胆?这从来都是一个极具争议的话题。
”九一八事变“后,大批青年学生走上街头游行示威,高喊口号,要求武装抗日。在这样的背景下,胡适的对日妥协主张,招致舆论的激烈批评,甚至有人说他“媚日”。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