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章 不吃断子绝孙饭! (第2/2页)
助理打开投影机,沈三通点开第一张幻灯片,开门见山:“《让子弹飞》热映,票房、口碑双爆,代价呢?代价是这个题材完了。”
“《盗马记》原著,张牧之的结局是被新来的县太爷砍头了,百姓前去为他送行,场面悲凉而揪心。”
“汤师爷原叫陈师爷,他在张牧之死后流落到另外一个县当了科员,终老此生,然后他时不时会给人们讲张牧之的故事,于是就有了《盗官记》。”
“姜闻导演无疑是优秀的,完全把原著消化了,变成了自己的电影。”
“不谈隐喻,《让子弹飞》从主线上看,讲的是英雄人物战胜了恶霸。”
“只是结尾张牧之望着兄弟们坐火车离开,他们奔向上海奔向自己的好日子,而张牧之独自一人被他们撇下。”
“相比原著,张牧之没死,汤师爷没有一个善终。”
“汤师爷一生爱财,为了钱买官收税助纣为虐,结局就是他乘坐装满白银的车撞上地雷爆炸。”
“他的身体躺在一堆白银里面,告诉张牧之自己还有几张县长的委任状,让张牧之帮他继续敛财。”
“一个人爱财如命,最后死在钱堆里这样形象的表达实在巧妙,既总结了汤师爷的一生,也具有十足的画面感。”
“最经典的是屁股挂在了树上,臀脑分离。”
“问题是这部戏有私货,说白了就是为了私货拍了部电影,只是因为《太阳照常升起》的低谷,所以照顾了一些观众口味。”
“私货是什么?”沈三通问下面的学员。
内部会议。
大家畅所欲言,说了很多不好公开的内容。
“对,这就是私活。”
沈三通总结:“问题是这个私活和现实背离了。”
“可以不喜欢迈向国际市场的方式,利用资本社会资源的方式,和小咪合作的方式。”
“但不能违背事实,也就是去上海和浦东,这个战略张牧之不是跟随者,而是制定者。“
“再往前一点,为了抗日突击加入的,也就是38式干部,如果要纯之又纯,那就不可能有统一战线,也就不可能有现在的今天。”
“主要矛盾是抗日,其他的都是次要矛盾,为了民族生死存亡,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
“要做的,是当取得胜利,不要忘记危机的存在,不要忘记自己的使命。”
“我们现在来看,当年统一战线是正确的吗,是正确的,也没有翻天。”
“胜利了,我们还是有赶考精神。”
“按照一些人标准,原教旨的,非此即彼的,不考虑现实的,双十二把运输大队长弄死就是,但能这么干吗?”
“这么干了,失败了,然后让本子得逞,‘永远热泪盈眶’,或者说赶走了本子,但输给了运输队长,再留下一句名言‘因为我们来过,所以它们给你们修医院.’”
“可问题是,为什么要走呢,要哭呢?”
“为什么就不能笑呢?把所有力量团结好的同时,再用一套架构,保证哪怕是思想不太对的,也能把力量用在一块。”
“城市力量要使用,农村力量也要使用,不存在说用了一个,就必须抛弃一个,而是全都要。”
“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不好吗?我们自己来建学院修医院,让人吃饱饭不好吗??”
“为什么要把主动权交给无法预料的对手呢,为什么要让人民的命运交给不可测的未来呢?”
“纯之又纯的?我看是蠢之又蠢!”
“多少年后,《让子弹飞》前往浦东的列车上是又一次的团结所有力量。”
“同样也是如此,队伍扩大了,力量增长的同时,也有杂质,自然也会遇到当年建立统一战线的问题。”
“而历史上我们胜利了,那么在我们失败之前,我们有理由相信,我们会再一次胜利,把主动权掌握在我们手里。”
沈三通重生而来,自然知道再一次胜利了。
“《让子弹飞》的问题,不是对于未来的悲观,而是违背了客观事实。”
“我们现在胜负未分,但本身就硕果累累。”
“整体来看,一年比一年好,这就是事实,姜闻导演的片子看完后让人感到悲哀、悲凉,就违背了这个基本事实。”
沈三通指着陈澈希举了个例子:“小陈不喜欢应酬我们都知道。”
大家笑,陈澈希也有点不好意思。
沈三通接着道:“但如果不是市场扩大,小陈演戏都难说有机会,制片人更难做,哪怕你家庭条件好也一样难。”
“我们在座的基本都受益于此,以往是田庄庄、陈凯各导演他们这些文艺二代的天下,然后是王硕、姜闻这些大院子弟的,再然后冯晓刚他们。”
“张一谋导演,要有机会,是地方制片厂支持,然后借了外部力。”
“现在我们比较轻松获得之前想都不敢想的机会,不是市场化我们连门都进不了。”
“我们有困难,也有波折,未来还不好说,但历史上我们赢过,过去一直以来成绩满满,总体是激昂的。”
“如果《让子弹飞》只是普通的戏,无所谓,可惜不是的,姜闻导演就是专门为了解读这段历史,拍了这部电影,从《太阳照常升起》就是如此,也没有变过。”
“拍出的和历史不相符,那么,自然就要承受代价。”
作为制片部门的一员,还是高级版的制片人,陈澈希问:“以后审查会卡?”
沈三通点头:“这部戏之后,类似的题材必然进行收紧,解读越多越是如此。”
“类似《让子弹飞》电影,以后再也不会出现在荧幕上了,机会给了,但是玩了一手前后否定,完全不符合历史。”
“你们都是制片人,一定要有这个思想意识,不讲大的,就说切身利益,不能赚断子绝孙财!”
真别怪不给尺度。
像李铵,剪刀交给了他手里,交上了《色,戒》,以后一刀切怪不了谁。
《人民的名义》也是这样,和现实不相符。
看完全剧,给人的感觉孙连成是唯一的好官。
祁同伟罪有应得不假,但他黑化有自己的理由。
可现实,经济迅猛发展,10年之后,一两年就是一个体量的增加,有了巨大的基数,依然保持巨大增量。
尤其是08年后至16年中,这几年经济发展简直就是开火箭,民营也是开飞机般的拓展。
看完之后,给人感觉糟透了,至少没有看出来,经济为什么蓬勃发展?
总不能说影视作品和现实出现偏差,错的是现实吧?
事实是有问题,但也有成就。
而且成就远远大于问题,否则现实不可能发展,吃穿用度不可能提升。
后来真实案件改编剧《我是刑警》很好,推迟两年上映,在地名人名配音等做了很多处理,算比较好的互动。
但《他是谁》吃了人血馒头,必然会导致退回去。
沈三通也不知道是编剧能力不行,还是故意的。
《狂飙》也是,把反派塑造得有血有肉,而正派主角对比之下就很刻板。
罪犯都归咎于客观或者家庭有点问题,受害者都归咎于本人有点活该,祁同伟是有理由的黑化的.
这就是一些文艺工作者的创作思路。
而且某些制作者应该很清楚他们在干嘛,该洗白什么该抹黑什么清楚到了极点,像《底线》就没有底线。
就算不考虑题材收紧,这样搞,也是始作俑者其无后乎,把观众赶走。
直到某一天,影视圈正式在观众心里有了一个确切的标签:都是坏的,不如死吧。
一个相反的例子,就是《隐秘的角落》,从那之后悬疑剧的尺度打开了,才能有回顾下岗岁月的《漫长的季节》。
姜闻从《一步之遥》开始就有点玩砸,某种意义上也是咎由自取。
他不是不在乎票房,否则也拿不来商业片的投资、演员阵容、市场宣传和发行渠道,而且他自己为了宣传电影,也是各种活动都参加,哪怕一些活动不是很搭。
沈三通总结:“现如今的问题是,正常人来说,不会骂爹骂娘,但我们一些从业者下意识骂爹骂娘。”
“甚至编出各种包装,说你要有反抗精神,先和自己爹娘切断联系,连爹娘都不敢反抗,算什么反抗?”
“各种意义上的骂爹骂娘,有的轻,有的重,有的蠢,有的坏,但万变不离其宗。”
“自疑,自恨,自残,自杀,就是这个调调。”
“三通娱乐坚决不这样搞,既不吃断子绝孙饭,也不给电影作品加太多的意识形态。”
“文化作品,首先是要有美,其他立场什么的都是次要的。”
“作为制片人,相比于具体执行的,你们一定程度是旁观者,要有一个清晰的认知。”